第三百二十三章 入京师-《穿越之海权时代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身在金陵的喇布与从福建退到江西的杰书,要么选择退到武昌与图海的湖广大军合兵一处,要么就只能死守金陵,利用金陵的坚城消耗华夏军队。

    而满清方面的应对非常的彻底,那就是搜刮中原所有的财富,全部集中在关中,其他地区全部放弃,康熙的使者开始派向准噶尔,甚至派向了遥远的莫斯科。

    当满清的情报源源不断地送回承天府,郑经思考多日之后,终于下定决心给康熙与噶尔丹和彼得一个合流的机会。

    若是一战能够将这三股势力全部打残,未来华夏西北至少能够保证上百年的安全,有这上百年的时间,华夏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积累。

    那个时候华夏早已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,整个世界都会在华夏的兵锋下瑟瑟发抖。

    整个兴武八年,华夏都在忙着巩固新占之地,湖广只给满清留下一座襄阳城,河南只留下一座洛阳城,其余黄河以东的土地全部落入了华夏手中。

    在金陵与京师光复之后,华夏内部立刻开始了迁都的议论,做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,都城肯定不能建在海岛之上,如今两座华夏旧都光复,如何选择就成了华夏君臣的头等大事。

    金陵与京师各有优势,金陵的优势是地靠江南是天下膏腴之地,在此建都不必担心粮食供应问题,缺点是自古金陵建都者都不能长久,这座虎踞龙盘的雄城似乎受到了诅咒一般,不管是谁在金陵建都都不能熬过百年。

    京师北临幽燕形胜之地,易守难攻,距离草原很近,在京师周边驻军能够有效扼控草原,确保无草原边患。缺点是京师周边气候干旱,不足以承担供应京师百万人口的重任,粮食安全就成了京师的一大难题。

    不过京师的这一条缺点,对于如今的华夏来说根本就不是缺点,华夏庞大的海上运输能力能够将来自爪哇、旧港、占城、安南的粮食,以极低的运费运送到天津港。

    而规划中的京津铁路将会成为为京师输送给养的大通道,如今华夏的铁路建造技术已经可以在平原地区铺设,京津铁路将是华夏第一条商业化运营铁路。

    经过一番争论之后,华夏高层还是以多数人赞同的方式决定迁都京师,迁都意味着政治中心在承天府的撤离,没有了都城的叠加效应,未来承天府的地位会越来越低。

    尤其是承天府还孤悬海外,这就更加剧了海外离岛的游离感,如何保证这样的海外离岛始终处于华夏的核心政治圈内,是摆在华夏君臣面前的头等难题。

    做为华夏的大管家,主管财税的张有德在参考了各地的赋税情况之后,提出将承天府、琼州府、吕宋府、旧港府全部升级为省。满剌加城升级为华夏朝廷的直辖的直隶州,级别与大府相同。

    张有德的建议是这些地方升级行政机构之后,根据华夏异地为官的原则,这些地方将会名正言顺地调派官员在这些地方施政。

    而本地成长起来的人才也会调派到内地各个省份任职,多年以后文化思想全部趋同之后,这些地方再想分离,那就要问老百姓答不答应了。

    升级行政机构的结果就是官位多了,自然是皆大欢喜,张有德的建议很快便获得通过,就连最难缠的御史台都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。

    随着华夏内部的问题理顺,华夏行政部门正式开始向京师搬迁,最先进行搬迁的是各个部门的行政官吏,如今的华夏可不止六部九卿,部门多了很多,其中教育部是从礼部拆分出来的,建设部是从工部拆分出来的,宣传部是从通政司升级而来。

    这些多出来或者升级出来的部门需要大量的官员进行填充,这就给了华夏官员很大的机遇,以前可能熬几十年都未必能够达到一府长官,而现在几年时间就能达到或者达到更高的位置。

    官员的急剧增加带来了很多新鲜血液的同时,也带来了不少的隐患,一些没有高层政治经验的官员登上高位之后,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。

    这还是客观出现的问题,更别说一些投机者的主观行为,因此郑经要求御史台长官唐兴武必须做好官员的监督,任何官员无论功劳多大,后台多硬,一旦发现贪腐等违法问题,都要从严处置。

    乱世用重典,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,华夏不能因为一小撮的蛀虫,坏了自己在百姓中的口碑。

    兴武九年秋八月!
    第(2/3)页